所思——黄国平论文《致谢》为什么感人至深?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11月18日 中午
致谢
——作者:黄国平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売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鰭、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鳍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黄国平的生活是苦难的。可你读他的文字却又觉得,在他平静、缓慢的叙述里,似乎你能看到——也许有过自卑和不甘,却又是一个“响鼓不用重锤”的人,人生走的每一步,都越来越明白方向的人,有过垂头丧气的时候,却也能感恩身边的人,重新迈出步伐。
黄国平说自己一路走的艰辛,故人长眠、阴阳相隔最能体现,年少时母亲离家,父亲能在重病时给自己送来治病的钱就走,其中冷暖黄国平没说,但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想象这位父亲的形象:妻子没留一句话就走了,爷俩的生活都要由他顶着,心中苦闷给不了孩子优越的条件,只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勉强把孩子拉扯大就够了,至于嘘寒问暖可能是这个男人余下的一辈子都讲不出口的话,后文得知,捕来的黄鳝被父亲偷了拿去买酒,任何人都无法站在一个道德的高度去指责这位父亲——坚辛维持生计、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读书,出人头地走向辉煌的故事并不总是发生,可黄国平、或者我们读者并不会因此觉得这位父亲没有感情,相反这就是生活,带着一种类似悲悯的眼光去看事情,一个非绝对理性人都需要发泄,需要倾诉的对象。年少丧父,一句“哭的稀里糊涂”带过,不再多言,黄国平将这些难以忘怀的往事轻轻一藏,这就是为什么读他这篇文章会觉得平静的原因,大悲大喜都隐于辞藻之间,只有无数个夜晚满含热泪,而后清晨爬到山顶去看日出,才会让一个人如此淡然。从心底讲他是敬重父亲的,即便这样一个男人有诸多缺点,不是高大宏伟的“模范父亲”形象,但在他的回忆里也是一个“英雄”,至少是个可敬的“枭雄”。婆婆那薄薄的棺材、启蒙老师的希冀、师母的关心、老狗小花,这些故人故事如今也只能在模糊的记忆里回望他们。
这一段,黄国平是这样结的尾:
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文章读至此处,回忆戛然而止,突然想为黄国平竖个大拇指,大大地点个赞。廖廖数语让他自己,也让读者看到了希望,他没有就此伤感下去,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不应该沉沦悲伤,对于生者,每一个当下,秒针喀嗒走过那一瞬间才是可以把握的。下一整段黄国平在说苦,但他也在积极地找生活的甜。请看:
尽管生活如此不易,他仍在想“最开心的事”——煤油灯下读书的日子,狂风暴雨里为自己找的“保留节目”——竹笋売塞瓦缝防漏雨,还有那些“难以避免的事”——被狗追、抓黄鳝、养小猪崽、淌过水田与小河。诙谐幽默的语言不禁让人会心一笑,生活给你的剧本就是如此,老天只给了你煤油灯的道具,而不是聚光灯、只给了你屋漏偏缝连夜雨的舞台,而不是日光阳台、只给了你摸着石头过河的“长征”故事,而不是偏安一隅作演讲。演不演的好全在你如何把握剧本,多愁善感是一种演法,演出个柔弱心细的林黛玉;卧薪尝胆是一种演法,演出个破吴还乡的越王勾践;苦中作乐是一种演法,演出个仰天长笑的酒仙李白;悲喜不惊是一种演法,演出个闲庭信步的石三伢子。有的人究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适合的剧本,而有的人早就走在赶考的路上。这个时代给你扔了一个剧本,就应该拍拍上面的灰,一笔一划认真作答才能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国家如此,民族如此,宇宙里的一粒沙子也同样如此。
当然,生活不是孤立地与自己对话,修身还得齐家、平天下。人前尊严从来不是别人给的,黄国平无论以哪种心态面对生活的剧本,或淡然、或拼搏,总要面对湿漉漉的现实、面对他人的流言恶语。勤奋努力、拿下奖金、感恩他人便是他回应世界最好的方式,可以说,一个尽乎决绝的人才能面对苦难,在这里,我说的决绝是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黄国平充实自己的“道”,穷人的孩子不一定是自卑内向的,也可能是自信独立的;多读书多看报、少玩手机多睡觉是黄国平提炼自己“术”,穷人的孩子也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去,而当今的社会环境和风气,也真的能做到:知识改变命运。我经常思考,只有向上向善才是出路,人们不会总是对弱者善良,反而更倾向于施压,从校园霸凌到职场竞争,从弱国无外交到针锋相对的贸易战,是说“敲敲大锣歇掉算了”,还是像《亮剑》里的李云龙说“怎么样,想想办法干他一炮”,迥异的态度自然会形成分水岭。所以,奖学金、奖状、成绩成了黄国平借以慰藉“虚荣心”的营养剂,在那个年代,没有这些他也可能隐于市井茶坊中去。
这段文字是各种微博,朋友圈摘的最多的: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的那么深入人心,与他的经历分不开。没有吃过前面的苦就没有这些朴实感人的文字。大抵有四种:亲人别离、环境艰苦、生活拮据、求学之难,而这些是怎么跟“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联系起来的?——信念,信念在黄国平眼里是简单的,纯粹的,把书念下去就足够了。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把握好当前的目标就足够了,别的东西,诸如物质、社交等等放在一边,信念才会变得简单而有力。
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于不惑之年的长辈来说是一种难得,同时我也认为,20 岁之后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应该激励自己追逐少年时那种带些稚嫩却又纯粹的勇敢之心。很多人总结前半生,最苦最累的日子就是高考的时光,最开心最自由的就是象牙塔下的悠然自得,而我们,在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之后,还剩下什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无奈?
前两天,我在 B 站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有网友到小学生的校门口进行随机采访,将生而为人,我很_____作为填空让学生答题,而学生们的回答真的让我感到欣慰和惊喜,因为他们填的都是“我很开心,我很自豪“,”我把梦想卖了,换成了理想“,简单纯粹到让每一个躺平的年轻人、成年人羡慕。而评论区有这样一个回复很有意思,我不去揣测他的想法如何,我更倾向于看到:当代青年人能摈弃躺文化、丧文化和佛系文化,值得一赞,理想永远年轻,生机勃勃。
回到黄国平的文章,如果说少年时的懵懂还有缺陷,他是这么想的:那就再往前看一步吧——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摈弃多年来的偏见、傲慢、世俗、无知和复杂,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去理解那些曾经嗤之以鼻的事物,去脱下伪装审视自己,去多读些书再提升提升自我,去伸出援手帮一帮陌生的人。
最重要的。去把目光放到远处的风景、遥远的未来、那一定是有诗的远方,那里一定大有可为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